网友上传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跳跳糖小说tiaotiaotang.cc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而鲁铁匠之所以又会疑,也不奇怪。毕竟他们这些铁匠平日干活,对于自己这些手艺,很多地方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。鲁铁匠也不知道方府判眼下说的,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原因,只好先跟着这么干,看看实验结果如何,按此法建造的圆形高炉会不会容易塌。
“那这里的,什么‘火道’,又是什么呢?”鲁铁匠指着图纸上,他最看不明白,那些弯弯绕绕的地方,问向方府判。
“这就是第二个关键点的地方了,也是石炭炼钢的关键。我管它叫做反射炉。”方翰韬说道,见自己画的这工图,鲁铁匠和之前的李益一般,都是根本看不明白,方翰韬索性在地上,跟李益一般,拿着石块,大概堆了一个简单的小模型,给鲁铁匠讲解了起来。
反射炉是一种间接加热的方法,与铁监这里常用的炒钢炉不同,他们是将铁料和燃料直接放在一个炉子里烧。这样燃料中的杂质就会掺入到铁料之中。如果用木炭的话,这个问题还不明显,因为木炭中的杂质很少,但如果用煤炭的话,这个可就要老命了,煤炭中的硫,磷等杂质那可太多了。
这也是眼下大宋,石炭只能炼铁,不能拿来炼钢的原因。
故而方翰韬设计,将燃料室和炉膛分隔开来,通过火道,将燃烧的火焰射到炉膛内,使燃料和铁料分开,其杂质不会影响到铁料这里。
在方朝韬连比划,加模型演示,说的满头大汗,鲁铁匠终于理解过来了,他恍然大悟,”府判说的这什么‘反射炉’,把炭和铁分开,不仅苏州那边灌钢法的炉子,有点这个意思。中原那边也有,我见过。只不过他们那里是埋在地里的,在地下挖坑,非常简单,其实就是这个炒钢炉上面安个烧木炭的坑而已,那种其实没啥用,没法搅拌铁。不如府判这个想的精巧。”
一番话,让方翰韬都有点想吐血,你但凡能看懂我画的图纸,早就该明白了,哪至于让我说的这么费劲!但是没办法,像鲁铁匠,或者是李益,他们作为匠人,本身就不聪明(大宋聪明人全是卷科举了,谁做匠人),文化水平不高,思维没经过训练,再加上年纪大了,思维固化,理解能力就比读书人差了一大截。但读书人又因为不懂技木,对方翰韬这些工图法子不感兴趣。
什么也别说了,后面必须得摇人了。
方翰韬实在是太缺技木官僚了,要是能来几个人就好了,之前自己给李益,曾布他们编发英雄帖,不知道他们夹带里有没有这样人,能过来帮自己,只不过这样的技术官僚复合型人才在大宋也很少见,不知道李益和曾布他们能不能帮自己找到。
现在就建这么一个实验的雏形炉,方翰韬都这么费劲,那后面正式开始投入大规模生产,方翰韬一个人也不能掰成好几个来使。
心中暗暗吐槽一番,见鲁铁匠终于明白了,方翰韬便和他开始,给里面的炉缸动工了。
第十七章百炼钢化绕指柔(中)
和方翰韬确定好了炉型内部的具体实施方案后,按照方翰韬设计的新型内部炉型结构,鲁铁匠便开始动工了
首先用烧制好的耐火砖砌成炉壁,进风口,出钢口和炉缸,炉缸的长短和深度以及风管所安装的位置,是根据方翰韬预估的风力大小来决定的。
而耐火砖之间,则是由之前找好的含砂白色粘土和石英粉混合物填入打结。
整个炉子基本建成之后,鲁铁匠便开始对其进行烤烘,炉内放了一壶水,等到这水开始冒泡,据方翰韬估算,应该差不多是炉内温度达到七十度左右后,鲁铁匠便开始搪炉。
这次是用黄泥土,白冈泥,油炭灰等耐火材料来刷坛肚和炉缸内部。每搪一次,炉子都要烤热,趁热进行,工作十分辛苦。
方翰韬见鲁铁匠又拿出一桶蓝绿色浑浊的水,准备拿来和着高岭土,作为最后一遍搪炉程序,心里突然一动,按捺住心情,平复着语调,略微颤抖着问鲁铁匠,”这是什么?”
鲁铁匠一愣,给方翰韬解释道,这是制得胆水,从宣州那里搞过来的东西,也算是自家耐火材料的秘方,用来搪炉很好用。
方翰韬让鲁铁匠留一点这个胆水给自己,其他的就用来搪炉。鲁铁匠自无不可。等这些工作都做好后,便开始烧炉子,将炉子彻底烤干之后,便能开始投料冶铁了。
等待的时间很漫长,方翰韬这边终于闲了下来,开始研究这个所谓的胆水。他心中暗暗猜度,这个很有可能就是硫酸铜溶液。
眼下大宋这里铜主流冶炼方法是火法炼铜,与炼铁的技木很像,都是通过采铜矿石来炼。而大宋之前因为铜矿开采量逐渐上升,铜料供应还很充足;另外朝廷官府长期采取铜禁的措施,故而技木变化不大。
但是最近这两年,铜矿石资源是越来越匮乏了,起码大宋主要铜产地,江西那边就是如此,方翰韬身为江西人,对此也是知晓一二。
火法炼铜快搞不下去。如果此时能搞起来这个根据置换反应原理的湿法炼铜……
又是一片蓝海市场!
左近无事,方翰韬便开始做起了实验,旁边的张诜又见这方府判神神叨叨的开始对这胆水感兴趣,不由得扶额叹息,人已经麻了半边。
他也不知道这方府判又在发癫开什么小差,竟然对这莫名其妙的胆水研究了起来了。这胆水能有什么用?能换钱喃?张诜内心不禁吐槽道。
这段时间他想钱都快想疯了。现在张诜满脑子突突的跳,只有钱钱钱,比方翰韬还急,嘴角已经起了好几个泡了。
这倒是不说张诜是皇上不急太监急。
试验新式炒钢炉的成本很大,花钱如流水,张诜现在就差把裤权都当出去了,县衙里钱粮已经不多了,况且无锡县的夏税杂色还欠着没收齐呢,亏空已经不小了。
要是方府判这一番胡折腾啥也没做出来,张诜首先第一个要倒雷,由不得他不上火。
只见这边方翰韬将打磨光滑的铁片小心冀翼的加入了进去。铁监这里铁是不缺的,到处都有。不一会,便出现了他预想中的置换反应,铁片上果然有铜了!
激动的心,颤抖的手,方翰韬将这铜铁片小心翼翼的收了起来,既然眼下大宋误打误撞,能搞出来硫酸铜溶液,那湿法炼铜的前置的技木条件已经齐备了,等眼下铁冶的事情有了眉目,自己便再投入到这方面,进行大规模生产。
听鲁铁匠说是从宣州挖来的胆土,那里是曾布的地盘,到时候方翰韬可就得跟曾老五好好合计一番,联手做这个生意了。
毕竟铜在此时的大宋,可都是钱啊!
研究一番胆水后,那边炉子经过三天三夜烘干,也快烧好了,鲁铁匠指挥着人,备好风箱和石炭,铁料之后,便通知方翰韬这里,要准备第一次实验炼钢了。
正是清晨,迎着东方升起的旭日,实验正式开始,检验这新式炒钢高炉成色的时刻到了。张诜比谁都急,急忙催促着方翰韬撇下这些胆水,动身而往。
看了看准备工作都已经做了齐备,山坡上面铁料堆放有度,石炭也打的很规整成块,燃料室中石炭燃烧的火候也很旺,滚滚浓烟从烟囱中冒出,直冲云雪。
方朝韬不由得点了点头,鲁铁匠他们终究还是有丰富经验的一线生产工匠,这些实际工作细节做得非常不错的。
方翰韬便一声令下,“开始放料吧。今天第一炉,认真一点,希望别出差错。”鲁铁匠得到命令,便让各位工匠带着学徒,来到之前定好各自的岗位上。
上边的铁匠便开始预热装铁料,第一次装料非常保守,只装了三百斤的铁料;下面的铁匠们齐齐动手,六个人为一组,拉动一个风箱,开始进行鼓风,方翰韬按着自己的脉搏,大概估算了一下,是每分钟三十八下的频率
随着风植鼓动,送风进入了炉缸内,里面的先是不变,过了一会,便骤然而起,连焰气都变了。炉顶的鲁铁匠十分紧张,虽说炉内的耐火砖是他和方府判仔细商议后做的,而且耐火砖烧制验收是他瞪大眼睛亲自盯得,但是现在高炉内的温度火焰剧烈,是他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。
以前的炒钢炉那有这气势。他心顿时悬了起来,就怕炉缸那块耐火工作没做好,导致烧裂。他和方府判这段时间的心血就白瞎了。
他也知道,方府判为了造这个新炉,承受的压力一点也不小。
时间一点一滴过去,炉顶处温度炽热,,汗珠子大把大把从他脸上流下,吧唧砸到地上,摔裂成了好几瓣,但鲁铁匠一丝一毫不敢放松,浑不在意。不知过了多长时间,见炉内的铁料成了半熔状态,鲁铁匠便吩咐道。“开始搅钢了。”
早有铁匠滚起了搅拌器。
由于这新式炒钢炉过高,以往那种直接拿着大铁棒搅拌的法子不顶用,方翰韬便开动脑筋,利用自己机械设计知识,和从李益那里学来的二把刀技木,用滑轮和传动机构,指点着铁匠内的匠人搞出个新式机械搅拌器。
反正搅钢也没啥手法讲究,只是搅拌,属于是能动就行。
炉内安放好的铁棒开始搅弄如同豆渣一般的铁料。
炉内温度继续在升高。
而底下的方翰韬看着鼓风的风植,眉头不由得紧皱起来,旁边的张诜是个外行,根本看不穿里面的门道,见方翰韬脸色很难看,心中一慌,急忙问道。
“请问府判,眼下这炼钢炉是有何不妥之处吗?”
“鼓风,我忘了改进鼓风了!”方翰韬指了指炼钢炉进风口那里吭哧吭哧拉动风箱的工人们,急跺脚说道。“还有石炭的问题,我疏忍了,竟然忘了这节,平常烧木炭用的风箱,怎么能用来烧石炭呢?风力太小,这烧得太慢了啊!”
“就这些吗?听起来也不算什么事吧?”张诜疑惑的问道,他觉得方府判多少有点小题大做了,炉子没啥事就好,风箱只不过疥癣之疾罟了。
小问题。
方翰韬看着张诜这个纯纯的理工科文盲,十分无语。”还有现在炉内因为风量不够,温度上不去。炼钢熔化速度太慢了,这得等到猴年马月啊。”
张诜根本听不懂,让方翰韬心中非常无奈。
眼下大宋流行的推拉风箱,因为结构太简单,鼓风效率实在太低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