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睡一条龙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跳跳糖小说tiaotiaotang.cc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位就是康熙蒙古那边的表舅妈,再加上郡王可是超品爵位,难怪能坐在她前面,四妃的后面了。
不过,以往宫妃格格宗室女眷这三方不都是分开坐的吗,琳琅一边心里觉得奇怪,一边就谢过大格格,“大格格,多谢了。”
她转脸道谢时,温都尔郡王福晋的神情却是一变,这位居然就是这两年最得宠的瑜嫔万氏不是说她是老答应出身,已经满三十了,还刚生了阿哥吗,怎么看着倒像个小姑娘
谢过大格格,琳琅又转过身来和老郡王福晋重新见礼。
接下来,等走完开场流程,坐着边吃点心边看歌舞戏曲时,她一个耳朵听蒙古来的老福晋问这问那,夸这夸那,一个耳朵听大格格不停嘴的两头翻译,才明白今天的排排坐为什么这么奇怪了,敢情她和大格格今天都是陪客啊。
琳琅本身是个完全的汉语咖,宫里的官方用语也是汉语,还是标准的京片子,但估计是有些生僻词,满语和蒙语间更好转换的缘故,大格格今天一开始就说的是满语,而蒙古老福晋却是一嘴的蒙古话
到了中午散席的时候,尽完礼数,琳琅简直是迫不及待的起身就走,天呀,太烧脑了,感觉就像一个打小就离家的四川人操着口四川话学了一上午的法语。
被迫上了一上午的语言课,到了下午,等琳琅到了乾清宫,发现蒙古老福晋居然还是坐在她的前面,还一见她就笑,一脸的我们继续热聊吧的话唠表情。
琳琅:快说,到底是谁瞎排的位子
等到了酉时下午5点,终于乾清宫这边也散席了,又上了两个时辰的外语课,琳琅的心里面已经彻底颓了。等走完流程出了殿,她感觉自己都有点头重脚轻。
就在不远处站着的老福晋心里懊恼得很,她本想要前倨后恭一番,可在草原上高高在上惯了,突然要她倒去讨好人,还是个小辈,却是一个生疏就使劲过猛了。
这可怎么办老福晋心里正使劲琢磨,却看见琳琅一边拉着大格格道谢,一边就从手上褪下个凤纹含珠的绞丝金镯给她戴上了。
谢礼老福晋已经有些昏黄的眼睛亮了。
端午节后的第三天,琳琅刚吃完午饭,格格就来了咸福宫。
她来也是有正事的,昨天,温都尔郡王福晋带着儿子孙子进宫来给皇太后请安,却是顺便送了份厚礼给大格格,还托她也转交给琳琅一份。
因为屋里没怎么用冰,琳琅就叫甜杏给大格格打扇,她自己却是拿着礼单看了,确实是一份厚礼:金器三件、银器六件,还有俄罗斯那边的舶来皮料三卷。
但也不算出格,在四九城里蒙古人的大方劲也是老出名了。琳琅一边想一边就抬头去看石楠,她伺候过的老太妃可就是蒙古人。什么出格什么不出格,石楠应该是很有数的。
石楠意会到琳琅的意思,笑着道:“主子,这温都尔郡王福晋一向是个大方的贵人,往年啊,只要她一进京,像奴婢这样在寿安宫里伺候太妃们的小宫女可都能得几颗金瓜子了。”
蒙古人果然大方。
琳琅也就笑着把礼收了。然后,带着大格格去里间看了福宝。福宝正睡午觉,大格格直夸他长得好,“既像瑜额娘,又像皇阿玛”
那是琳琅听得乐了。这小姑娘,才多久没见,嘴越发的甜了。
结果,等大格格一走,东西入小库房时,茴香带着红苕挨个检查并造册时,却是从一个银香炉里滚出十颗硕大的珠光氤氲的东珠来。
这么大品相这么好的东珠,琳琅只在康熙戴的礼冠上见过,连皇贵妃的头冠上镶的都没有这么大,估计皇后的头冠上应该能镶一颗。
琳琅:好吧,我这是摊上事了
第113章珠光
蒙古老福晋往香炉里塞的十颗东珠,颗颗都圆润晶莹不说,还珠光盈盈,等琳琅把它们全放在一个小锦盒里后,那一起晕出的粉色珠光美得简直没法说
粒粒生辉,也不过如此了。
哪怕知道自己摊上事了,这些美哒哒的珠子还是把琳琅看呆了几秒。
不看为妙,再看只怕心里要舍不得了,这样一想,她赶紧就抬头。结果,抬头后左右一看,她发现除了钟嬷嬷外,这一屋子的宫女眼神都有点木,最先发现东珠的茴香和红苕更是脸颊酣红,像喝酒醉似的,看着完全没了平常的机灵劲。
果然,女人都打从心眼里喜欢珠宝啊。
琳琅一边感叹,一边赶紧把圆锦盒的盖子给盖上了。眼前没了诱人的粉色珍珠散发魅惑光环,她的脑袋也就彻底清醒了。
想了想,她叫石楠去裁了一条给康熙写便条用的绢帛,先在绢帛上画了十颗滚圆的珍珠,然后才写了一句问话: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乎
石楠拿手压住绢条的两头,茴香拿着扇子扇了几扇,上面的墨迹就干了,琳琅一边把便条卷起来,一边道:“去把张小桂叫进来吧。”
但凡和瑜嫔沾边的事在御前那都是四百里加急的速度,不过三盏茶的功夫,便条就传到了刚下朝的康熙的手里。
看了这张和平常风格迥异的便条时,万岁爷也就脱了龙袍,换了身轻便的常服起驾去了咸福宫。
没想到康熙来得这么快,早饭都要在这边吃,琳琅心里紧张,脑洞更是大开。
那啥,她记得万岁爷去年还和她说起过的,噶尔丹正在外蒙古那边兴风浪,现在还叫罗刹国的俄罗斯还想跟着搅混水,这蒙古来的老福晋突然往她这里塞了十颗东珠,不会是和那事有关吧。
现在想想,那温都尔郡王福晋哪是什么话唠啊,指不定人家端午那天就随身带着这十颗东珠随时准备出手了。
这么一开脑洞,都不用装,琳琅就是一脸的宝宝这回可是给吓着了,把锦盒给了康熙后,她就坐在一旁边亲手给他打扇,边把来龙去脉大概说了一遍。
话到一半,康熙忍不住就笑了,他拉起琳琅的手放在自己的腿上,一边怜爱的搓揉,一边叹着气道:“唉,朕的儿怎么这么胆小”
谁胆小啊
琳琅好想大喊一句:毛个胆小,就是贵妃,被人硬塞了十颗皇后才能用的大东珠,那胆子也得变小好不好
看她终于有了精神,不再一脸担心,康熙才笑着打开了锦盒。
十颗硕大的东珠正好放满了一个巴掌大的圆锦盒,看珠光,应该都是这几年刚采的珠子。
康熙仔细看了两眼,也就随手把锦盒放下了。
就这样
也太淡定了吧。琳琅有些傻眼,难道在康熙看来这种程度的贿赂还不算什么
康熙见状就笑着点了点她的额头,道:“你这个小傻瓜,在绢纸上把珠子画得和李子一般大,朕看了还以为黑龙江那边出祥瑞了等哪回啊,真有人送你十颗李子大小的东珠,你再胆小不迟。”
琳琅越发傻眼了,敢情还真不算什么贫穷限制我的想象力啊。她忍不住很纳闷的嘀咕道:“没想到,我的枕头风居然这么值钱”
怎么能宝气得这么可爱。
康熙呵的轻笑一声,笑完他一把搂住琳琅的肩膀,把她带到自己的怀里,柔声道:“儿,你也太轻看自己了,你要是真愿意为谁吹枕头风,那一字千金都是轻的。”
琳琅真傻了才会接这话把子,不止不接话,她还探身拿起旁边的锦盒,使劲往地上一摔,斩钉截铁的宣布道:“哼,告诉你们,本娘娘的枕头风可是无价的”
被摔得这么狠,十颗东珠要是真能说话,肯定得哭唧唧了。
没想到她会这么做,康熙都来不及拦。
低头看东珠滚了一地,他就摇头失笑,心里却很是赞赏琳琅的做法,无价吗,别看朕的儿两世都只是小家碧出身,可骨子里的这股骄傲劲,多少男人都比不上。
“着什么急,坐下来,听朕把话说完了。”
他握着琳琅的手,慢条斯理的解释起来。
“那温都尔郡王福晋也是代人送礼,她虽然是科尔沁草原的福晋,却是从喀尔喀那边嫁过去的”
难得万岁爷有科普的兴致,琳琅赶紧竖着耳朵听:
原来,这时的蒙古族分为三大支,在后世的内蒙古一带的是漠南蒙古,孝庄出身的科尔沁部就是那一带势力最大的部族,通过几代的拉拢和分化,漠南蒙古已经彻底被大清归化。
而在外蒙古一带的就是漠北蒙古,也叫喀尔喀蒙古,至于更远的游牧于天山以北一带的漠西蒙古,则叫厄鲁特蒙古,那里已经是噶尔丹的准噶尔部的天下。
而现在的局势是这样的:噶尔丹想建立蒙古汗国,所以准备对喀尔喀用兵,两边还没开打,喀尔喀的有些人就开始想搬家了。
游牧民族就是这点好,把帐篷一拆,赶着牛羊就可以搬家了。
琳琅道:“所以,温都尔郡王福晋给我送重礼,是想让我帮她的亲戚说好话”
康熙似笑非笑的道:“关系着身家性命,你觉得礼重,他们估计还觉得轻了。地上的这几颗东珠你摔了就摔了,以后,喀尔喀那边往你这送的东西,你只管全收下,朕倒要看一看他们中哪个最心急。”
琳琅听懂了,敢情喀尔喀蒙古就是个骑墙派,占着地利,以前估计没少两头卖好,这会真要被穷兵黩武的噶尔丹给吞并了,才想来投靠大清。
康熙迟早要打噶尔丹,这时却摆出一副爱理不理的姿势,嗯,万岁爷这是要趁机把喀尔喀蒙古给彻底收服了
康熙和喀尔喀蒙古之间的这一段应该会记入史书吧。琳琅完全没想到自己也能参与到这样的大事件里,不免就激动了。
拉起万岁爷的手,她一脸严肃的道,“向皇上保证,我一定完成任务”
康熙忍着笑,也一脸严肃的点头,“朕相信你”
两人正严肃着,躺着小床上津津有味吃大拇指的福宝突然哇哇大哭起来。
这是饿了还是尿了琳琅立马忘了雄心大志,赶紧起身去看。
等给儿子换了尿布,又喂了奶,两人才一起坐下来吃了早膳。等康熙起驾走了,石楠才手捧包着东珠的手帕问琳琅,该怎么处置。
越好的珍珠越不经摔,主子那一下可是把这十颗珠子给摔得全破了相,原本饱满的珠光黯淡不少。
琳琅把东珠接过来仔细看了看,不看还好,这一看,她可是心疼死了,天呀,刚才她怎么那么手快。
一边心疼,她一边挨个把东珠检查了一遍,还好,虽然颜值下降了一些,却是没哪颗摔毁了容。
这下琳琅没那么心疼了,和钟嬷嬷商量后,她让张小桂把东珠送去造办处,让工匠做成手串。
三天后,造办处的人才把穿好的东珠手串送到了梢间。
也不知道造办处的工匠是怎么修补的,琳琅打开匣子一看,搁在里面的珍珠手串又氤氲生辉,美得不要不要的了。
怕出格,她先戴着手串给康熙看了一回,结果万岁爷不仅没摇头说不行,还叫她去哪里都随身戴着。
说来也是奇怪,把这么大的东珠往头冠和礼服上弄,就跟往衣服上绣龙似的,得万般讲规矩,但做成普通首饰,也就没什么了。
他都这么说了,琳琅隔天就戴着东珠手串在御花园里招摇过市起来。
两天不到,瑜嫔新得了一串堪称奇珍的东珠手串的事就传遍了整个紫禁城。
长春宫里,趁着廊子上正吹晚风,坐在栏边乘凉的牛答应就和双答应又说起了那串东珠手串。
“我昨儿也是运气好,正好遇上瑜嫔娘娘,娘娘也没把手串戴在衣袖的外面,可等我跪安时,她就那么一抬手,从她袖子里泻出的珠光把我的眼睛都照花了”牛答应边说边一脸的如梦似幻。
这一天多,双答应已经听她说了好多遍,心里早就不耐烦了,就一边扇风一边笑着顶了一句:“再怎么好,那也是天边的事。”
牛答应听得心里就是一堵,她知道端嫔一搬来后院,双答应就咬着牙给管事的余姑姑送了礼,最近手头很拮据,就点着头道:“也是,别说一串了,就一颗东珠也顶咱们姐妹一辈子的年俸。可不是天边的事吗”
这下轮到双答应堵心了,她也不和牛答应吵,把眼珠子转了一圈后,却是笑着和牛答应贴耳细语:“其实,妹妹你大可不用自谦,和姐姐我不一样,你才进宫多久,这回大选又没进新人,当年瑜嫔娘娘可是在储秀宫那边待了十多年,谁知道往后妹妹会不会也”
她这一番话,把牛答应都听痴了,等回了屋,开始吃晚膳了,牛答应又想起昨天的事,这一回,她一点也没想起那串让她牵肠挂肚的东珠手串,却是把瑜嫔那纤薄窈窕的身形在脑子里想了又想。
想苗条几分,就得少吃几分。
于是,只吃了两筷子的青菜,小半碗的米饭,牛答应就放筷子了,怕自己看着嘴馋,她干脆叫宫女秋水把小膳桌给撤了。
难得见牛答应剩下这么多饭菜,肉菜更是一点没动,秋水心里乐坏了,天一热,膳房那边就更抠了,小宫女好几天都没沾荤了,等抱着膳桌出了屋子,她欢喜得都小小的欢呼了一声。
第114章言传身教
东珠海东青还有紫貂皮,早在辽宋年间就是女真人引以为傲的三宝,到了满人的大清朝,这三样更是成了头等贡品。
什么叫头等贡品,一句话,就是只供皇家用的最好的东西。
就东珠这一样,早在顺治爷时就定下了规矩,八旗里,上三旗设下的珠轩由内务府直管,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