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跳糖小说【tiaotiaotang.cc】第一时间更新《北宋社畜浮沉录》最新章节。
坦白来说,如果这出面组织者不是方翰韬和孙长卿的真州州府,王中正都想立马调头回去,请示内宫和中书门下,赶紧调拨官府衙役和东南禁军,宁可耽误一些东南漕粮转运的进度,也要抓捕头目,驱逐这些民众。
未经许可,谁允许你非法赈济,聚众为乱的?
大宋官府治下,没有官方批准,不允许有其他有活力的社会小团体,甭管你目的是干啥。这是不可动摇的红线。
方翰韬和孙长卿的葫芦里,是准备卖什么药?王中正对方翰韬是越发摸不透了。这位爷属实主打一个天马行空,不按常理出牌,脑回路十分抽象。
王中正脸色有点难看,跟吕惠卿互相见了礼,又和蔡确点了点头,便转身让身后的随从小宦官托着用明黄绸盖起的圣旨,说道。
“方常区呢?咱家现在手里有官家和中书门下的诏书,以及中枢那里下发的东南铁冶司相关印信历子,他是官家和相公们钦点的东南铁冶四管勾,还请出来速速到州衙大堂接旨。给你们这里宣完旨意,咱家还要去江淮发运使司,给高漕君宣旨呢。”
谁料这番话一说出来,吕惠卿和蔡确却笑了起来,九其是吕惠卿,那一双狐狸般狡黠眼睛一眯,看的王中正心里没由的一发怵。
“公公还暂请稍待,”吕惠卿一请手,”孙明府和方常区眼下就施粥,还有一番事务要处理,请公公这边来,坐着等一会,喝一喝真州的茶汤,以解鞍马之劳。”
说完,便不容王中正拒绝,吕惠卿和蔡确两人一左一右,两个东南书生就把王中正这个彪形大汉给架在中间,不由分说,挟着他来到施粥的粥棚处。
粥棚旁边早已架好了一座木质的高台,虽然有些简陋,但是好在地址和视角选的好,站在上面,底下乌压压的人群都能看见。
高台后侧,除了熬强的锅灶之外,还有两口大锅,里面热气腾腾,依稀是煮着鸭蛋,旁边还放着两口大盐袋
吕惠卿和蔡确就请王中正坐在高台上,这两口大锅咸鸭蛋旁边,底下正在排队领粥吃粥的百姓民夫有些诧异,都齐齐抬头看向高台这里。
这下子,方翰韬没见到,反而是真的物理意义上被吕惠卿架了起来,又让王中正一阵心慌,总感觉自己是被埋伏了。
果不其然,王中正这里刚破吕惠卿给架上去,另外一边蔡确手脚十分麻利,立马掖好袍角,一副短打扮地跨到桌上,冲着领粥的民夫、村人抱了抱拳,张嘴便是一口淮南土话:
“各位乡里乡亲!这位就是给咱们施粥的大善人!常州的父母官方府判,还有咱们真州的知州孙明府!”
突然这句话,让刚刚坐下的王中正错愕不已,只见一个穿着绿色官服的少年,和一个穿着红色官袍,气度不凡的老者,缓缓登上台来。
找了半天的方翰韬和孙长卿,突然就这么出现在高台上,自己旁边。众人一片谢声不绝,有几个体弱的还跪下磕头。
“我们几个是远处来的,一路压着漕运差役受了寒,走不得路,到了发运使司这里,仓库官吏对我们交粮百般刁难,等待良久,只得空耗盘缠。若不是孙明府和方府判给了口热饭,连尸骸都回不了乡。”
见到大官来了,当即有民夫和老苍头冲出来,跪到高台前哭诉道。王中正摇了摇头,押漕的差役之苦,他大概也知道些。
运输上供漕粮所熏纤夫大约二十万人,梢工两万人左右,粮纲押纲人员可达数千人乃至近万人。此外,除了漕粮,还有大量其他物资需要上供,通称杂般纲,所熏人数大概会超过十万。
在这样一个人数众多的运输队伍中,船舶驾驶人员占据着主要部分,承担着大部分苦力。职业漕运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船上度过的,生活艰苦,风餐露宿,每当遇到陡峭的地势或恶劣的天气更是有性命之忧。盛夏之时天气变化较快,有时狂风骤起,人船往往因此罹难。
而摊上差役的百姓们千辛万苦把漕粮交到真州这里,也不算完,更有一道鬼门关。
真州江淮发运使司转般仓的仓吏们也不是好惹的,交接手续很麻烦,胥吏很能挑刺整人,要么说你交的漕粮质量不好,要么是掺了水,要么是簿书格式不对。
不把你折腾个七草八素不算完。
再加上是东南六路各州县都往真州这里交粮,要排队在真州这里停留两三个月,都属于是正常事。
而眼下东南漕粮加征,王中正路上耳不查眼不瞎,也大概知道江淮发运使司为了筹备此事,高良夫都把盐利钱给搭上了,以往东南各路漕船给江淮发运使司交粮,回去的时候空船还能载一些淮盐回去发卖,作为漕运的本钱。
现在淮盐也不给了,首先保证京城供应要紧,相当于这次东南各州县漕运是无偿义务劳动。本来百姓押送漕运差役就很苦,现在连这点补贴都没有,显而易见会更苦,但……
那又咋样,小老百姓的苦多了去了,你能全给他们卸了去?那是人家江淮发运使司的事情,天塌下来自然有高良夫顶着,你方翰韬管那么多干啥!
官家和相公们明发旨意,就在王中正包袱里背着呢,里面明确指出,东南铁冶司和江淮发运使司互不统属,账也各自算,你凭啥要替他兜底。
王中正很不解。而旁边方翰韬连忙让底下的衙役把这些老人扶起来。
“老人家,别这么说!我虽然现在是一州通判,但当年读书当措大的时候,也是受过穷的,知道饿肚子的滋味,大伙儿千里迢迢运来粮食,自己却吃不上一口,我虽是异乡人,心情却与你们一样。夫子说,四海之内皆兄弟也!在下年纪轻轻,不过手里有些粮食,哪里受得了各位的大礼呢?”
“恩人呐!”
方翰韬扶着几人起来,一边提高声音道:“各位!我知道大伙儿这时虽然吃着饭,心里却还悬着,担心中午吃了,晚上还有没有?今日吃了,明日还有没有?”
旁边的王中正震惊的张大了嘴巴,人群里发出笑声,“极是!极是!”
“我今天在这里说一句:大伙儿不用再把心悬着了!”方翰韬用力一挥手,”这粥棚今日开、明日开,过了
十五照样开着!不管你是南来的北往的,只要肚里乏食,尽管来吃口热饭!”
在众人的欢呼声中,方翰韬大声道:“有人说,孙明府和本官设的粥棚里的份量实惠,会把人都引来。有些人家里有粮也来吃现成的,落得便宜。我说,一口白粥哪里会吃穷了?各位民夫从家乡扛着粮食来真州,这是为国效力!
接济了旁人,自己却空着肚子,哪有这般道理?即便我粥棚里份量实惠,即便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来吃,即便有人贫便宜,但只要有一个替官家效力,给东南运漕粮的民夫还在,我方翰韬就不能让他空着肚子饿死倒毙在咱们真州!“
方翰韬声音响亮,人群中早有些积极分子,在中间高声重复方翰韬说的话,在场几千人听得清清楚楚。听着他的话语,人群的欢呼声越来越高,后来他每说一句,都迎来一阵欢呼。听到最后,不仅那些民夫,连过来蹭饭吃的本地人都念着这位大善人,青天大老爷。
等呼声渐歇,方翰韬抱拳道:“当然还有民夫们会讲,啊这是你方通判的话,红口白牙一张嘴,要是换了别的官,谁还会接着施粥,这个承诺一张纸根本不算数。诸位心里是不是有这个疑问?”
底下的民夫们有些不好意思,挠头笑了笑,显然他们对于官府的公信力有点不足。
但方翰韬随即一拍胸脯,”不会的,这不是我一个官的意思,施粥是会办下去,起码要办到过年,腊月三十!这一个月每天都要施粥,这不是孙明府和我的主意,这是官家,是天子的旨意!”
“是天子他老人家,听诸位漕运辛苦,在宫里连葱花讲……啊不是,连咸鸭蛋都不吃了,心疼你们直流眼泪,说都是他的赤子,怎么能忍心见他的子民们受苦呢?”
方翰韬一说这句话,底下众人一阵错愕,旁边的王中正差点要跳起来了。坏了,刚一到真州,就被这方翰韬阴了一手,来了一个下马威!
但还没等他有反应,旁边的吕惠卿和蔡确,还有五六个真州的衙役,一齐悄悄来到王中正身边,把王中正死死按住。
枉王中正能文能武,身材魁梧,也双拳难敌四手,挣脱不得。
底下的百姓们听方翰韬绘声绘色描述说赵官家挂念他们,百姓们虽然对自己生活中的这些狗官很是咬牙切齿,但对远在东京的赵官家都是心存敬爱的,都是忠君爱国的。
一时间人群之中,很多再想起自己如今悲惨的遭遇,再想想赵官家对自己这些草民的关心,天子的本意都是好的,都是这些狗官坏了事。
大伙都感动的哭了起来,但有些人还是不相信方翰韬说的话。
但随即方翰韬一指旁边坐着的王中正,”诸位若是不信,请看这位,就是刚刚从东京宫里出来的王大貂区,是官家派来的大太监,知道诸位都是为国效力,官家不会亏待你们的。特地来宣旨,让大家伙吃饱饭,来给赈济来的!”
众人往王中正那里看去,王中正的气度服饰,自然是京城味十足,在此处如鹤立鸡群一般,众位东南的村夫百姓早就发现他了。
“这就是太监啊,怪不得喉咙上没有疙瘩,瞅着不太像个男人。瞧见他身后带着那个黄绸包秋没,那就是传说中的圣旨!”
“啥叫太监啊?”
“就是把你两颗卵子给割了,进宫服侍官家的。”
东南这里的很多百姓还是这辈子第一次见传说中的太监,私下里交头接耳,对着王中正指指点点。王中正硬着头皮,这时候旁边吕惠卿等人也把他给松开了,他急忙一箭步冲出去,凑过去对方翰韬急声说道。
“方常区,官家给高漕君和你的旨意里,可没说这些,你不要乱讲话……”
熟料方翰韬往后一个伶俐的哈登小后撤步,跟王中正拉开了身为,转而高声质问王中正道。“王大貂区,你的意思说,官家的旨意里是说,就这么放着百姓们去饿死,倒毙在路边吗?”
王中正一听,再看向高台下,乌泱泱一大群百姓民众,此时真州码头船行如织,交通要道,越来越多的人往这里凑,这是众目睽睽的公众场合。
他想起了临走时,苏利涉告诉他的“两个只要”。
内官在外面办事,一举一动都是代表官家的脸面,很多事情,里子可以去干,去下黑手,但千万不能让面子上沾上一点灰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